
Among all types of watches, my most favorites are the true observatory chronometers, not just CSOC certified in modern era, but those rigorously tested and certified more than 50 years ago at the most prestigious observatories such as Neuchâtel, Geneva, Kew and Besançon…
Published in April 2013 by Art & Time magazin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observatory chronometer wristwatches.
中文里,天文台表这个名词的意义比较含糊,通常泛指经各种官方测试机构正式认证达到Chronometer计时器精度的表,其实并非与天文台直接有关。Chronometer一词源自古希腊语,原义为时计,自从人类发明表以来,即有了特定的涵义,意指高精度的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Chronometer特指具有弹簧或枢轴式天文钟擒纵的精密船表及怀表。1925年,瑞士精密计时协会(Swiss Association for Chronometry)将Chronometer正式定义为获得天文台认证的表,这正是天文台表这个中文名词的来历。不过,现实情况是Chronometer证书并不仅限于天文台,也由瑞士境内各个独立测试机构(Bureaux officiels de contrôle de la marche des montres,简称BO)依照相应标准颁发。1973年,众多BO合并,瑞士成立Contrôle Officiel Suisse des Chronomètres(COSC)。此后,Chronometer的标准即为COSC所有,完全脱离对天文台的依附,Chronometer的涵义亦有延展,但精密计时器的本质从未改变。如今,获COSC认证的Chronometer表,每年数量以百万计,其正式中文译名应为计时器,但习惯上人们依然称之为天文台表。
由此可见,广义上的天文台表,自古以来凡沾得上边的,浩如瀚海。其中极少一部分才是狭义上的天文台表,即Observatory Chronometer,特指官方天文台(不包括BO和COSC)根据各自所制定精度标准正式认证的表。这种真正的天文台表,尤其是天文台手表,一向为我最爱,亦是本文主题所在。为防歧义,除非特别说明,下文所有提及天文台表均为Observatory Chronometer。限于篇幅,拙文将侧重探讨天文台手表。有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阅读Fritz von Osterhausen所
著《Wristwatch Chronometers》。此书内容精彩翔实,图文并茂,是笔者至今接触包括天文台手表在内有关早期至近代(七十年代之前)Chronometer手表最权威的一本专著。


天文台考
回顾人类天文台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远远早于钟表的发明。至十八世纪末,国家级天文台已遍布欧亚,但最早的天文台表直到十九世纪才问世,而举办天文台表测试认证的天文台更是寥寥无几,为首四大家乃瑞士纳沙泰尔(Neuchâtel)天文台、日内瓦(Geneva)天文台、英国Kew天文台、法国Besançon天文台,此外还有英国格林威治(Greenwich)天文台、德国格拉苏蒂(Glashütte)天文台、德国海军(Deutschen Seawarte)天文台、美国海军(U.S.Naval)天文台等。
天文台表大致分为三类:船表、怀表、手表。其中船表与怀表占大多数,手表数量极少,最为稀罕。具体分类,以日内瓦天文台为例,船钟(Marine Chronometer)无尺径限制。其余按机芯尺径划分,A类(Category A)为船表(Deck Chronometer),机芯直径在43mm-70mm之间;B类(Category B)为大尺径怀表,机芯直径在38mm-43mm之间;C类(Category C)为小尺径怀表,机芯直径在38mm之内。D类(Category D)于1944年为手表增设,机芯直径限制在30mm之内;非圆形机芯面积须在707mm2之内。一般常识,越大尺径的机芯越容易制作及调校,因此厂家往往采用最大尺径,尤其是难度最大的手表,30mm最为常见。此外,典型的天文台手表机芯常见大尺径Guillaume双金属截断式摆轮和蓝钢宝玑游丝,以保证不同方位和温差条件下的等时精度。纳沙泰尔天文台与日内瓦天文台基本一致,同样对于船钟无尺径限制。船表机芯须在70mm之内,怀表机芯在50mm之内(如有计时功能,可达56mm)。手表类增设于1941年,起初机芯上限为34mm,1948年改为30mm,与日内瓦天文台相同,自此30mm即成为天文台手表的普遍尺径。
天文台不仅测试和认证天文台表,同时还举办天文台表竞赛。对于参加并赢得奖项的厂家而言,最直接的好处是广告效应,类似今天的市场营销。天文台表竞赛鼎盛期,主要参赛厂家都是当时的技术大牌,包括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OMEGA(欧米茄)、ROLEX(劳力士)、ZENITH(真力时)、LONGINES(浪琴)、MOVADO(摩凡陀)、VACHERON CONSTANTIN(江世丹顿)、ULYSSE NARDIN(雅典)等。许多天文台表都是竞赛表,不但得到天文台认证,更有骄人的竞赛奖状。在我眼里,它们是宝中之宝。在此有必要指出,不同天文台之间的测试评分标准亦不尽相同。例如,前文所述日内瓦天文台与纳沙泰尔天文台有一段时间对于手表机芯尺径要求不同,后者更宽松。这就导致那几年纳沙泰尔天文台的手表类成绩普遍胜过日内瓦天文台。此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只竞赛表往往出现于多次竞赛,也不乏连夺大奖者,原因是当时的竞赛规则允许一表多次参赛,并以当年最好成绩为准。于是,强者自强更强,弱者亦可变强。得过奖的还可以再得,而一次两次未过关的,大可重新维修调校后再整旗鼓参加下一轮比赛。粗一看,这样的规则似有不公,细想却无疑有助竞争,提高业界整体水准。例证之一,根据纳沙泰尔与日内瓦天文台1945年到1966年天文台手表竞赛成绩的统计,各项精度指标逐年提高。这二十年,正是瑞士手表业的黄金时期。


早在1766年,格林威治天文台举办了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精确时计竞赛,不过那时的时计(挂表、怀表)还不能称作天文台表。达到相当规模的天文台表竞赛始于十九世纪,此时瑞士已取代英法成为世界制表中心,纳沙泰尔与日内瓦也顺应成了天文台表竞赛的重镇。纳沙泰尔一带聚集了GIRARD-PERREGAUX(芝柏)、LONGINES(浪琴)、OMEGA(欧米茄)、ULYSSE NARDIN(雅典)、ZENITH(真力时)各大厂家。日内瓦有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ROLEX(劳力士)、VACHERON CONSTANTIN(江世丹顿)。另几个大牌AUDEMARS PIGUET(爱彼)、JAEGER-LECOULTRE(积家)等分布两地之间。纳沙泰尔和日内瓦天文台分别于1866年和1873年开始举办天文台表竞赛,一直持续到石英革命前夕。日内瓦天文台于1967年结束竞赛,此时电子表石英表均已问世,对机械表提出有力挑战。纳沙泰尔天文台竞赛随之也告终,到1975年彻底偃旗息鼓。在这一百年的天文台表竞赛时间长河里,天文台手表竞赛所占区段甚为短暂,就纳沙泰尔与日内瓦天文台而言,大致在1945年至1967年间。虽然手表早在二、三十年代已普及,但因当时技术条件所限,比怀表小很多的高精度手表机芯调校难度相当大,通过测试得到认证的天文台手表数量尚很有限,遑论竞赛。
一只天文台表通常都要通过总共44天5方位3温度的测试,日内瓦天文台、Kew天文台与Besançon天文台皆如此。具体测试分为以下九个阶段。
- 竖放,6点位朝上:4天,20°C
- 竖放,9点位朝下:4天,20°C
- 竖放,9点位朝上:4天,20°C
- 平放,盘面朝下:4天,20°C
- 平放,盘面朝上:4天,20°C
- 平放,盘面朝上:6天,4°C
- 平放,盘面朝上:6天,20°C
- 平放,盘面朝上:6天,36°C
- 竖放,6点位朝上:6天,20°C
纳沙泰尔天文台遵循同样的步骤,在最后阶段多测试一天,总共45天。测试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平均日差(mean daily rate)、平均阶段误差(mean rate for each period)、平均日偏差(mean daily rate variation)、平均阶段偏差(mean variation in each period)、不同方位平均日差的差异(difference between mean daily rates i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ositions)、不同温度下平均日差的差异(rate resumed)、单位摄氏度变化引起的温度误差(primary compensation error per degree C)等等。每一项均有相应要求,例如对于一只高精度计时器至关重要的平均日偏差这一指标,日内瓦与纳沙泰尔天文台均要求不超过0.75秒。BO和COSC采用同样方位测试,但时间大为缩短, BO为15天,COSC为16天。COSC提高了前身BO的Chronometer标准,众所周知的-4/+6秒日差即为COSC所制定ISO 3159标准的一部分,但COSC各项要求仍低于当年天文台手表的对应指标。
武林至尊 – 百达翡丽
历数有史以来的天文台手表,最强大的品牌当属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与OMEGA(欧米茄)。以总成绩论,OMEGA(欧米茄)占据绝对数量上的无敌优势。相比之下,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的天文台手表总数并不多,但每一只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异品质,表王之名绝非虚得。天文台表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调校。当年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与OMEGA(欧米茄)都拥有业界最杰出的调校师。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在五十年代前后的天文台竞赛中一路连胜,佳作迭出,其灵魂人物是André Zibach,经他妙手调校的名芯无数,其中机芯编号861119的天文台手表可谓常胜王,从1948至1957连续十年里不断参赛,多次夺得金奖(First Prize)。

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历史上最著名的几只天文台手表皆由大法师André Zibach调校,其一即型号Ref 2458的特别定制表,别名J. B. Champion。这只天文台手表与普通Ref 2458有天壤之别。它搭载天文台级别13法分(30mm)Lépine机芯,20钻,Guillaume摆轮,蓝钢宝玑游丝,鹅颈微调,机芯编号861121,曾于1948年参加日内瓦天文台手表大赛,以829高分获得第三名(前文提到的861119获同年第一名);1949年再度参赛,得775分,获第四名。此后1950年1952年继续入围获得名次。1952年下半年, 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将此表装壳售出,表壳编号673916,材质为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古董表中罕见的铂金。表盘更是特别,共做了两套针面,分别是太妃针、柳叶针、银面盘、以及钻石刻度面盘,皆为所谓天文台面盘,9点位小秒盘,与之对应的3点位环成一圈印写GENEVA OBSERVATORY,并且内书Bulletin No 861121。按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惯例,只有天文台级别(现代表则意味着COSC认证)的表盘面上会印写机芯号,而在我个人眼里,最致命的还是GENEVA OBSERVATORY那一圈字。它明白无误地告诉我,这是一只最高级别的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没镶钻的银面盘6点位上方还印着三行字:MADE ESPECIALLY FOR J. B. CHAMPION,对于任何一位懂表之人,它明确宣告了此表的显赫身世。
J. B. Champion全名Joe Ben Champion, Jr,是近代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历史上可与Henry Graves、James Ward Packard齐名的重量级大客户。身为大律师,J. B. Champion尤爱精雕细琢的高精度时计,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为他定制过不止一只天文台表,1953年发布第一款自动表Ref 2526时,又将第一只出厂的成品(机芯号760000)留给了他。这只Ref 2458 J. B. Champion在收藏圈里名声赫赫,Martin Huber与Allen Banbury合著的《Patek Philippe Wristwatches 》一书里有专门描述。去年此表再出江湖,于11月12日佳士得日内瓦拍卖会上拍得3,779,000瑞郎(本文提及所有拍卖成交价均含佣,不再一一说明),令世人认真领教了它的价值。如此大手笔的买家到底是谁?至今尚不确知,我认定是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这样的宝贝,最好的归宿就是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博物馆,老本家必然要出手索回的,多大的代价也应在所不惜。

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天文台手表品质极高,但数量极少,其中成品出售的更是屈指可数。已知与Ref 2458 J. B. Champion同时期(略后两年,大约在1954年)成品出售的另一只天文台手表是我多年梦萦牵绕却注定此生无缘的梦中表,仅此一只的Ref 2556,黄金壳,编号681113,天文台面盘,9点位小秒盘,3点位环成一圈印写BULLETIN OBSERVATOIRE(天文台证书),立体时标,太妃针,我最爱的针面组合。整个盘面十分简洁,在我眼里美不可言,充盈王者之气。此表搭载30mm天文台机芯,Guillaume摆轮,蓝钢宝玑游丝,鹅颈微调,全钻托石,主夹板呈扇形镌刻机芯号861137、PATEK PHILIPPE品牌铭文、21钻、5方位冷热等时调整,并刻有日内瓦印记。此表于1954年通过日内瓦天文台测试,得分43.77(满分60),售出三十多年后又流入市面,于1990年2月25日在Antiquorum(安帝古伦)拍卖会上现身,被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以608,500瑞郎的当年天价购得,从此永久珍藏于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博物馆内。

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博物馆还藏有另几只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天文台手表,其中有三只Ref. 3834陀飞轮天文台手表,搭载Cal. 34T酒桶形机芯,尺径34.3mmx22.2mm(702 mm2),50秒陀飞轮,23钻,巨大的Guillaume摆轮,宝玑游丝。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共制作了五枚Cal. 34T,机芯号为861490、866500至866503。制成的五只陀飞轮天文台手表中,一只被赠予Stern家族世交Beyer博物馆,另四只留在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博物馆。1989年Antiquorum(安帝古伦)举办第一次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主题拍卖The Art of Oatek Philippe时,Philippe Stern拿出了一些宝贝来捧场,其中就有四只Ref. 3834中机芯号866502的那一只,还有仅做了两只的铂金Ref.2499/100之一。后者如今但凡表迷皆知,别名Eric Clapton的铂金Ref.2499是也,去年佳士得日内瓦拍卖以3,443,000瑞郎成交,仅次于同场拍卖Ref 2458 J. B. Champion。在1989年那场世纪拍卖会里,这只铂金Ref.2499拍出418,000瑞郎天价(须知直到2000年,Ref 2499/100黄金款拍卖行情仅在6至7万美元),但还是比不过同场Ref. 3834,后者以715,000瑞郎成交。应该指出,那个时候Ref.2499刚刚停产不久,行情尚未腾飞,但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天文台手表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
天之骄子 – 欧米茄
说到陀飞轮天文台,第一家做出陀飞轮手表的瑞士品牌正是当年天之骄子,至少在天文台竞赛中与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平起平坐的OMEGA(欧米茄)。最早的陀飞轮手表出自法国LIP,早于OMEGA(欧米茄)17年,而OMEGA(欧米茄)又早于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两年。OMEGA(欧米茄)在1947年一口气制作了最早一批12枚陀飞轮机芯Cal. 30I,尺径30mm,Guillaume摆轮,宝玑游丝,7分半钟陀飞轮,由OMEGA(欧米茄)氅下一代名师,曾在怀表时代以Cal 19”于Kew天文台赢得97.8创纪录高分(满分100)的 Alfred Jaccard调校。这12枚机芯有7枚于1947至1952年间各参加了多次天文台竞赛,其中机芯号10595933曾于1950年夺得日内瓦大赛第一名。这7枚机芯于1987年装壳后售出。2007年Antiquorum(安帝古伦)OMEGA(欧米茄)主题Omegamania拍卖会上出现了这批陀飞轮天文台中的两只,分别是第109和100标。其中第109标为金表,256,000瑞郎成交,机芯号10595938,12枚机芯中的第6枚,曾参加1950年日内瓦天文台竞赛并获高分。第110标为银表,215,750瑞郎成交,机芯号10595936,12枚机芯中的第4枚,曾参加1948年与1952年日内瓦天文台竞赛。


在天文台竞赛这个领域,OMEGA(欧米茄)创下最多纪录,在日内瓦、纳沙泰尔、Kew这三大天文台总计得到过95次竞赛第一和54次最好成绩纪录。早在1905年,OMEGA(欧米茄)即囊括日内瓦天文台颁发证书的42%,此后更多次打破自己创造的纪录,如1931、1932、1933年,以及1945至1967年。1919年,OMEGA(欧米茄)赢得那沙泰尔天文台比赛第一名`,此后从1932到1971年,共有18年获得第一名。OMEGA(欧米茄)参加Kew天文台竞赛的成绩也十分骄人,从1923年到1949年,共13年获得第一名,其中1936年更以97.8创造了Kew天文台有史以来至今最高分。天文台认证的同时,OMEGA(欧米茄)也进军BO,其中Bienne测试机构颁发的Chronometer证书一度有68%为OMEGA(欧米茄)占去。1976年,OMEGA(欧米茄)一枚Cal 1021自动机芯在Bienne获得一张堪称完美的Chronometer证书,上面所有误差指数全为零,以我有限所知,至今绝无仅有。这枚Cal 1021(机芯号39050076)后被装入一只黄金Constellation “C”星座手表。


如果比较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和OMEGA(欧米茄),可以发现两家设计风格之不同。前者精益求精,精度之上更要精美;后者也精益求精,但一切以实际精度为首要考量,美学考虑则适可而止。这种区别无疑也反映在两家的产品定位、定价及量产表款的产量上。OMEGA(欧米茄)历史上最有名的量产天文台级别机芯当属30mm手动机芯Cal 30T2系列,高产量高精度。其中相当一部分Cal 30T2 SC RG机芯曾参加Kew天文台与日内瓦天文台竞赛,常年入榜,包括1945年日内瓦天文台竞赛第一名。
王中之王 – 劳力士
早期天文台手表非常出名的一只,乃ROLEX(劳力士)机芯编号492282的一只两针表,于1914年获Kew天文台A级证书(Kew天文台测试分A、B、C三级,A级为最高级),很有意思的是居然没有秒针。这枚11法分机芯就此创了一项纪录,成就了世上第一只Kew A手表。尽管那一次ROLEX(劳力士)倾全力仅打造出此一枚机芯通过Kew A认证,但市场营销目的已经达到。ROLEX(劳力士)劳有所获,以此大做广告,身价倍增,将ROLEX(劳力士)这个品牌与最高级的天文台证书挂上了钩。此后ROLEX(劳力士)乐此不彼,一直是瑞士与英国天文台的常客。这个传统延续至今。如今每年COSC颁发的Chronometer证书,ROLEX(劳力士)常年名列总数第一。


ROLEX(劳力士)成立于伦敦,因此最早天文台表就近在Kew认证。后来迁址日内瓦,于是改在日内瓦和纳沙泰尔参赛。1944年ROLEX(劳力士)再度出手英伦,送交145只机芯,前后费时四年陆续完成了全部测试。负责调校这批机芯的是ROLEX(劳力士)历史上伟大的制表师Jean Matile。最终136枚表芯获得A级证书,其中112枚被装备于Ref 5056,小尺径(boy size)的钢壳Speedking;另24枚后来被ROLEX(劳力士)用来专门发行了一款34mm蚝式金表Ref 6210。这是钟表史上极罕见公开向大众出售的天文台手表,坊间称之为Kew A金表,我昵称之“王中王”。我有幸入手一只Ref 6210,机芯编号为4182,于 1951年4月6日得到Kew A证书并获高分80.49,被进一步评为A级中的e/g (especially good)。此枚机芯基于Cal 700,装备Guillaume摆轮,夹板镀以非同寻常的漂亮粉金色,主夹板并刻有ROLEX KEW*A*TESTED。
名芯闪耀 – 真力时、浪琴及其他
彼时设计理念及风格与ROLEX(劳力士)、OMEGA(欧米茄)相近,天文台竞赛中也与之几乎不相上下的另两个大牌是ZENITH(真力时)和LONGINES(浪琴)。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品牌在各自最辉煌的时期,都同时以计时器(Chronometer)与计时表(Chronograph)著称 — 这两类表,恰好又是我最喜欢的。ZENITH(真力时)Cal. 135是近代手表史上经典手动机芯之一,将往昔天文台怀表机芯的设计理念实现于30mm尺径的天地里。Cal. 135版路鲜明凌厉,巨大的摆轮和发条棘轮各占据半边江山,摆频18000,19钻,宝玑游丝,传统快慢针微调,Incabloc防震。Cal. 135于1948年出世。此后数年,如1950年到1954年,ZENITH(真力时)以Cal. 135参加纳沙泰尔天文台竞赛,连续每年囊括各项大奖,屡屡创下当时纳沙泰尔纪录。


LONGINES(浪琴)天文台机芯众多,限于篇幅不一一表过,最著名一款当为Cal 360,于1959年问世,几成矩形的体型十分优雅,首创36000高频,Guillaume摆轮达11.5mm。Cal 360共制作约200枚(亦有一说为95枚),LONGINES(浪琴)从未打算将其制作成品出售,仅有一枚装壳制成手表,如今在LONGINES(浪琴)博物馆内展出,其余依然为裸芯,一部分仍置于天文台铝质测试用外壳或木质外壳里,配以白面蓝针的测试用表盘。这些Cal 360是彻头彻尾的天文台表,它们生命中最辉煌的岁月是1960到1967年,在纳沙泰尔天文台度过。相比之下,Cal. 135虽贵为天文台机芯,却量产甚多。搭载Cal. 135的ZENITH(真力时)小三针坊间通称为ZENITH(真力时)135,有几种款式,如今市面上还找得到,价格也不算贵,是真正物有所值的好表。

与LONGINES(浪琴)360、ZENITH(真力时)135并列天文台手表名芯的是PESEUX 260。PESEUX专产高级机芯,Cal 260特为天文台手表设计,可谓天文台统芯,尺径13法分(30mm),摆频18000(也有略高摆频版本),17钻,具备一枚优秀天文台机芯的所有要素。PESEUX 260版路优雅,布局与ZENITH(真力时)135神似,但更为玲珑婉转。PESEUX 260约生产了3300枚,被许多品牌采用,包括BE-BA Precision Chronometre、BREGUET(宝玑)Ref 1527、BUCHERER Ref 8502、DITISHEIM(SOLVIL et TITUS)、DUBOIS Ref 5800、GIRARD-PERREGAUX(芝柏)、HELVETIA、LEROY、LIP、MOVADO(摩凡陀)、以及ULYSSE NARDIN(雅典)天文台竞赛表(摆频调高到36000)。进入二十一世纪,PESEUX 260再现风采,变身为Kari Voutilainen名作Observatoire,获2007年日内瓦Grand Prix钟表大赏最佳男表大奖,此是后话。
潜龙在田 – 江世丹顿、爱彼、…诸大牌
与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并列三巨头的老牌大厂VACHERON CONSTANTIN(江世丹顿)及AUDEMARS PIGUET(爱彼)在天文台竞赛中略为落后。VACHERON CONSTANTIN(江世丹顿,那时正式品牌名还是VACHERON & CONSTANTIN)天文台表多见于怀表,其Chronomètre Royal(皇家天文台)延续至手表,且型号众多,包括经典款Ref 4838、Ref 4858、Ref 4907、Ref 6111、Ref 6161,产于五、六十年代,搭载Cal 1007BS(小秒针)或Cal 1008BS(大秒针),大都通过BO Chronometer认证,但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天文台表。Cal 1007BS和Cal 1008BS基于JAEGER-LECOULTRE(积家)Cal 478/BWSbr,打磨细腻,版路繁复而雅致,具有曲径通幽之奇趣,是我眼中最美的古董机芯之一。以上这几款Chronomètre Royal如今市面上也不难找到,比ZENITH(真力时)135贵出一截,但依然价廉物美,也是物有所值的佳表好选。


AUDEMARS PIGUET(爱彼)与VACHERON CONSTANTIN(江世丹顿)一样,长期大量使用JAEGER-LECOULTRE(积家)机芯,在天文台级别手表机芯的选择上则和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一致,喜用Valjoux机芯。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古董计时名芯Cal 13-130即改装自Valjoux VZ23,搭载于Ref 130、Ref 530、Ref 1463、Ref 1518、Ref 2499一众名款。Valjoux一向以上等计时芯著称,去掉计时功能的基础芯自然同样出色。Valjoux VZ基础芯尺径30mm,正好满足天文天手表的规定,因此为AUDEMARS PIGUET(爱彼)和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两家同时采用。Valjoux VZ有三种型号,VZAS、VZSS、VZSSC,分别是9点位小秒、6点位小秒、大秒,全为AUDEMARS PIGUET(爱彼)所用。搭载Valjoux VZAS的AUDEMARS PIGUET(爱彼)小三针表很自然搭配天文台面盘, 3点位环成一圈印写AUDEMARS PIGUET GENEVE。这些表曾获BO Chronometer认证,有别于真正的天文台表,制作也不如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天文台手表精致。

长期向三巨头、CARTIER(卡地亚)等各大名牌提供高级机芯的JAEGER-LECOULTRE(积家)自古有Grande Maison之称,乃Vallee de Joux(汝山谷)第一大厂,怀表及手表名作无数。相对而言,JAEGER-LECOULTRE(积家)天文台手表少有建树,但天文台怀表着实了得。例如JAEGER-LECOULTRE(积家)第一款陀飞轮怀表,四十年代传奇之作,机芯Cal 170,仅产26枚,曾赢得纳沙泰尔天文台最高分,非常稀罕难求。

昔日王室品牌BREGUET(宝玑)也不乏天文台大作。可惜宝玑大师在世时,天文台竞赛尚未正式开始,不然定会为钟表史添加更多的神级天文台证书。Antiquorum(安帝古伦)1991年4月The Art of Breguet专题拍卖有一只近代BREGUET(宝玑)No 3912粉金天文台手表,34mm表径,制作于1938年,次年售出15600法郎惊人高价。那次拍卖流拍,估价80,000–120,000瑞郎。Christie’s(佳士得)2010年11月日内瓦拍卖,一只BREGUET(宝玑)No B 1342铂金天文台手表以47,500瑞郎成交。此表搭载LEROY 13法分机芯,1949年获Besançon天文台一级(First Class)证书,于1952年装壳出售,不仅是少见的BREGUET(宝玑)天文台手表,更是其中罕有的铂金款。

另一家老字号大牌ULYSSE NARDIN(雅典)天文船钟与船表多姿多彩,天文台手表相对较少,但很有特点。例如1959年制作的一只大三针天文台手表,采用迥异于别家的自动机芯,Cal N 1633,尺径11.5法分亦略偏小,不足30mm,于1961年在纳沙泰尔天文台通过认证,表盘下方印写CHRONMETER CERTIFIED BY THE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OF NEUCHATEL,极为大气。
剑出江湖 – 芝柏、精工
天文台竞赛表好比表中贵族,或如良种赛马,为比赛而养育、训练,大多终生不服劳役,世人亦难得一睹真容。许多天文台手表一直停留为裸芯,从未装壳作为成品供人佩戴,更没有公开出售。然而,世上总有异数,前文ROLEX(劳力士)为其一,GIRARD-PERREGAUX(芝柏)亦在此列。GIRARD-PERREGAUX(芝柏)素以三金桥陀飞轮闻名于世,美丽与精准兼得。早在1892年,一枚三金桥陀飞轮怀表机芯(编号84409)即以0.22秒平均误差打破纳沙泰尔天文台纪录,并夺金奖。GIRARD-PERREGAUX(芝柏)在纳沙泰尔天文台至今获得一千多次奖项及证书,其中一大半是天文台手表证书,颁发于1967年,GIRARD-PERREGAUX(芝柏)历史上丰收的一年。相对其他大厂,GIRARD-PERREGAUX(芝柏)着手天文台手表研制较晚,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1965年,GIRARD-PERREGAUX(芝柏)推出Cal 32A,乃划时代第一款36000高频自动机芯,虽然晚于LONGINES(浪琴)Cal 360,但后者是手动且非量产。1966年,GIRARD-PERREGAUX(芝柏)将首批Cal 32A送到纳沙泰尔天文台测试,完胜而归。同年是纳沙泰尔天文台竞赛百年纪念,GIRARD-PERREGAUX(芝柏)因其卓越的技术成就,被授予无上荣耀的天文台百周年大奖(Centenary Prize)。1967年,Cal 32A一路谱写胜利篇章,一年之内获得662张纳沙泰尔天文台证书,占当年纳沙泰尔天文台所颁发天文台手表证书总数的73%。搭载Cal 32A的量产天文台手表被冠名为Observatory Chronometer Gyromatic(非天文台的普通版为Chronometer HF),隶属Gyromatic系列,公开向大众出售,总数约千余只,按地区配额。此款天文台表为日历大三针,表壳有黄金或白金,盘面也有不同款式,细微区别在于字体(GIRARD-PERREGAUX一行字的宽度)、时标(6、9、12点位时标形状)、表圈(光圈或密纹圈)、表耳等等,无论何种款式均为我大爱。大概因为总产量上千,不算少,并且品牌价值毕竟不如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或ROLEX(劳力士),因此这款近代天文台手表虽然市面上难得一见,表现却不算很好,我以为被严重低估。Antiquorum(安帝古伦)2010年6月10日纽约拍卖成交一只黄金Tiffany双签名版,含佣仅2160美元,实在超值。

Cal 32A之后,GIRARD-PERREGAUX(芝柏)再接再厉,研发全新石英技术。当时正值石英革命前夜,日本与瑞士在传统天文台竞赛及更为广阔深刻的石英技术竞赛两大战场同时短兵相接。瑞士近十家大厂包括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OMEGA(欧米茄)、ROLEX(劳力士)、ZENITH(真力时)、JAEGER-LECOULTRE(积家)、IWC(万国)等组建CEH(Centre Electronique Horloger),集中力量率先研制出Beta 1、Beta 2乃至Beta 21样品,几乎与此同时精工(SEIKO)制成Astron样品。最终精工(SEIKO)抢先推出成品,35 SQ Astron成为人类第一款石英表。GIRARD-PERREGAUX(芝柏)没有加入CEH,自行研制生产了第一款32,768 Hz频率的石英机芯Cal 352,量产款新表紧随精工(SEIKO)上市,虽然没有抢到头彩,但以此为业界设定了32,768 Hz振频的标准,也很光荣。

言归正传,精工(SEIKO)1962年申请参加纳沙泰尔天文台竞赛,1964年正式参赛机械手表组,开始成绩并不十分理想,但两年后就突飞猛进,进入前三名。1968年,精工(SEIKO)在竞赛中获全面性大胜,不但多枚机芯名列前茅,而且整体表现优异,呈交的103枚Cal 4520A机芯有73枚通过认证。Cal 4520A是当时精工(SEIKO)最高级别的机芯,36000高频,以Grand Seiko(GS)标准设计制作并通过GS测试。Cal 4520A有两种型号,一种带日历,一种无日历,送往纳沙泰尔天文台的是Cal 4520A无日历版本。精工(SEIKO)事后将那73枚正宗天文台机芯装入成品黄金表壳,公开出售。精工(SEIKO)这款45GS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Chronometer与GIRARD-PERREGAUX(芝柏)Observatory Chronometer Gyromatic一样,是同时代非常重要并罕见的正式量产天文台手表。精工(SEIKO)当初售价为180,000日元,极其昂贵,但完全物有所值。也许部分原因是它的总产量比起GIRARD-PERREGAUX(芝柏)天文台小了一个数量级,并且有大量精工(SEIKO)表迷追捧,故此后市表现十分坚挺。
王者归来 – 现代篇
随着石英革命的到来,天文台竞赛逐一终结,几大天文台各自为政的测试认证也让位于一统天下的COSC。但是天文台手表并没有永久消失。近年来,拜机械表复兴与钟表收藏热之赐,天文台手表东山再起,犹如王者归来。2008年初,Besançon天文台恢复认证。2009年,纳沙泰尔Musée d’Horlogerie du Locle(Le Locle钟表博物馆)举办首次Concours International de Chronometrie天文时计大赛,俨然天文台表竞赛复活。Besançon天文台的测试新规则不同于古法,不再仅仅测试机芯,而是测试已装壳的整表。Concours International de Chronometrie大赛的测试更为全面,首先须通过Besançon天文台的测试,第二步送交COSC测试,最后于Institut d’Horlogerie et Création(IHC-Arc钟表与创新研究所)进行防震和防磁测试。参赛手表的尺径依然有限制,但不再是机芯30mm,而是整体表径不超过38.5mm。2009年第一届大赛,JAEGER-LECOULTRE(积家)Master Tourbillon以909高分夺冠(满分1000),立体陀飞轮Gyrotourbillon 1紧随其后,以908分荣获亚军,充分展示了其技术大牌的高超水准,并且用事实证明了源自怀表的陀飞轮于手表不仅可以是装饰,只要设计调校得当,对于提高精度同样行之有效。Master Tourbillon表现尤其令人叹服,它是Master系列中一款“简单” 陀飞轮表,搭载Cal 978,价廉物美,素有平民陀飞轮之美称。




机芯来自于LONGINES(浪琴)天文台名芯Cal.360

新世纪天文台手表又一范例当为芬兰独立制表大师Kari Voutilainen于2007年发表的Observatoire,选用经典天文台机芯Peseux 260,经Kari进一步改造及超一流打磨,并获Besançon天文台认证。说起来,我的一位好友还是促成此表问世的幕后英雄。正是他最早向Kari提出定制构想,双方共同讨论后就设计制作各个细节(包括机芯选择及改造、表壳材质、盘面格局、字体、时标、指针、表冠等等)达成一致,才有了第一只Observatoire。朋友为这只表费了不小心思,包括提议Kari将此表呈交天文台,并促成Besançon天文台在沉寂多年后重拾宝刀。朋友的这只Observatoire No. 1因此被Besançon天文台授予恢复认证后的第一张证书。Observatoire起初说定仅做一只,后来Kari希望再另做几只,以飨更多顾客,于是Piece Unique变成了Limited Edition,并且因为表迷圈内反应强烈,订单踊跃,越做越多,最后共制作了几十只,壳面针组合各异。要不是Kari搜集而来的Peseux 260数量有限,也许会做到100只。Observatoire之后,Kari一发而不可收,又以LONGINES(浪琴)天文台名芯Cal 360制作出Chronometre 27,44mm x 31.50mm长方形表壳,完全吻合Cal 360体型,同样魔鬼式的超级打磨,限量15只即刻售罄。
心水之选
从我开始喜欢上机械表的那一刻起,对我最具致命吸引力的就是Chronometer计时器。我以为,对精确时计的极致追求才是机械表之王道,因此在我心目中,任何一只真正的天文台表都是王者。诚然,并非只有天文台表才最精准,何况一只大半个世纪前的天文台表,历经数十年的岁月,也许精度不再,甚至步履蹒跚,在常人看来,绝代风华已成往事。但是在我等表迷眼里,她依然美丽脱俗,生命永恒,只要再作精心调校保养,必然重新焕发青春。至今有限所知的天文台手表,如前文所述,每一款都深得我心,若说最爱,则是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Ref 2556和ROLEX(劳力士)Ref 6210。前者注定是永远的梦中表,后者有幸梦想成真。两者分别又代表了我最为倾心的手表 — 最高级的天文台竞赛表,以及竞赛级的量产天文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