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us Faber Guarneri Homage, arguably the best speaker ever made for playing violin, also my most favorite bookshelf speaker along with B&W Silver Signature and few others. I am very lucky to finally own a pair of early Guarneri, way better than later version/models in my humble view. What a blessing!
在我喜欢上机械表之前,若单纯以价值而论,最大的爱好当属音响,但这和后来买表的费用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因为芸芸众生如我,居住空间有限,不可能一套接一套的搭设系统。表则不然,一抽屉就可以放下很多只,还没开始来得及放第二个抽屉就可以令你破产。再则,如今表的功用已多样化,并不仅限于时计,而音响从来就是为了听音乐,为了出好声。因此,表可以一只接一只地买,音响弄个一两套入耳的也就差不多了。

我属于那类喜欢音响但不深究的半发烧友,一步到位,从此不再折腾,安下心来享受音乐 — 好比婚姻,寻寻觅觅,众里寻她千百度,一旦抱得美人归,从此一生厮守。不过,即使如此,偶尔遇到某件铭器还是会怦然心动,虽然经不住诱惑的出轨极少发生 — 这极少的出轨事例之一即是小名琴Guarneri。熟悉音响的读者自然知道,此名琴Guarneri非彼Guarneri古名琴,它实为一款书架箱,全名Guarneri Homage,简称Guarneri,在华人音响圈里被昵称为小名琴。生产厂家Sonus faber的中译名为世霸,大概是音译再加上一点发挥而成,霸气十足,只是我觉得也平白多出一份俗气,与Sonus faber产品形象不符,因而我一般避免使用,习惯直呼原名。
Sonus faber位于意大利北部小城Vicenza,创立于1980年。创始人与总设计师Franco Serblin出身于家具制造世家,热爱音乐,因此Sonus faber的音箱从一开始就以精细的制木工艺和优美的音色闻名于世. 其外观特征为美轮美奂的实木箱体和天然皮革的障板表面。十年之内,Sonus faber即以其鲜明风格奠定了意大利扬声器的概念及其在音响界的地位。1993年,Sonus faber以纪念十八世纪著名小提琴制造工匠大师Giuseppe Guarneri(1698-1744)逝世250周年之名,推出了新系列Homage的第一款Guarneri Homage。Guarneri的声学设计与众不同,造型高贵典雅,甫面世就赢得好评如潮。
我最早对Guarneri的了解来自Martin Colloms在1994年7月期Stereophile杂志上撰写的评论文章,那时正值Stereophile的黄金时期,每一期的内容都很精彩,我收到后必然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这些已过期的杂志我留藏至今,仍时时翻阅)。在此之前,Stereophile已发表过对Sonus faber的Electra Amator和Extrema两款名箱的评论。Sonus faber的大名彼时已如雷贯耳,虽然仍无缘亲身聆听,但已颇有好感。这一次,一向中肯的Martin Colloms对Guarneri评价甚高,更使我对这款外型优美却不同于Sonus faber经典古朴原木风格的新旗舰书架箱产生了极大兴趣。
后来的事实证明,Guarneri是Sonus faber的一个里程碑。Sonus faber昔日经典Extrema和Electra Amator从此逐渐退隐,Homage系列取代成为Sonus faber旗舰,其技术成果并由上而下衍生出今天Sonus faber其他系列的各款音箱。时至Guarneri出世,Sonus faber一直致力于制造全世界最靓(音色和外观)的二分频书架箱。Guarneri的成功,令Franco Serblin成竹在胸,进一步将新技术应用到三分频落地箱Amati Homage以及再后来的Stradivari Homage。

Guarneri一问世,即被公认为重播小提琴录音的最佳扬声器。Guarneri Homage采用当年号称高音王的Dynaudio Esotar高音驱动单元 [ 勘误:高音单元应为Esotec D28/2 ],6.5英寸低音单元则是从丹麦的另一厂家Scan-tech特别定制。分频网络为Sonus faber精心研制,高低音单元均经厂方配对,以保证音色连绵一体。Guarneri的外型、构造与制作迥异于当时世上绝大多数音箱。Guarneri声箱酷似十七世纪诗琴(lute),是Franco Serblin深思熟虑的神笔之作。Lute结构声箱符合声学原理,Sonus faber为此申请了专利。这种外型自Guarneri 之后,被不少厂商纷纷仿效,只是大多形似而未得神韵。Guarneri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沿用传统制琴技术,完全手工,并摈弃任何合成材料。声箱由四十二块经两年自然风干质稳后再切割而成的上等枫木、胡桃木、菩提木,以制琴之有机接合剂用热压方式胶合。箱身涂上十数层包括威尼斯落叶松松脂、亚麻子油、蜂腊、天然酒精、藤黄、硬树胶等天然有机涂料,每层涂料涂上以前均用手工摩光。整个制作过程就如制琴一样严谨,以确保每一对经完善处理的声箱除了木纹配对,还拥有一致的音响质素和特征,最终使声箱发出最佳的声音。由于工艺复杂,开始时全厂只有两位师傅可以制作,每月产量不超过十对。Sonus faber喜欢把本厂产品称作乐器,而发烧友们则干脆把Guarneri Homage叫做“名琴”,待Amati Homage推出后,继而分别冠以小名琴和大名琴之称。
自我对Guarneri留上意之后,渐渐试听了一些Sonus faber不同型号的音箱,包括后来的落地箱。我认识的一位表商对音响也极为发烧,我曾在他家里听过他的那套系统,音箱就是Stradivari Homage,声场巨大而通透,动态和解析极佳,至今难忘。不过,我发觉自己还是最喜欢Sonus faber的小书架箱,这吻合我的一贯倾向,在音响各种指标的取舍中,我宁愿舍弃厚实的低音,换取中频和高频的保真及中性。另一个客观因素是我的听音环境空间小,也不适合放置大音箱。
且说多年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市面上发现一对与众不同的二手Guarneri,编号为010,是少见的初期版本。事实上,这对010号Guarneri我早有所闻,它们是Sonus faber在亚洲市场售出的最早两对Guarneri中的一对。最初Guarneri的制作与后期不完全一样,我不知内在构造有何差异,但外部一个比较显著的不同是,早期的Guarneri箱体侧面是七片胡桃木,而不是后来标准的六片。当时亚洲市场最早的这两对Guarneri都被新加坡的一位幸运发烧友买去,很是让我羡慕。原以为从此名花有主,不想日后还能再有机会。机缘难得,我未曾再犹豫,在没有亲眼见过亲耳听过的情况下,从新加坡把这对名琴买了回来。

因我已有一套完整满意的系统,并无替换原配的意图,所以这对Guarneri买来只是位居偏隅,主要用来聆听提琴音乐。再则我的听音室高度及面积皆偏小,实在也有点委屈Guarneri,所以大部分时间它们只是静静地伫立一旁。但即使悄无声息,这对坐落在高高脚架之上的小名琴也无时不刻宣昭着它们的存在。此重型脚架以木、金属及云石合成,柱身之装饰与音箱面网相同(如果说音箱的面网丝丝如小提琴琴弦,那么脚架柱身之装饰则更似竖琴琴弦),浑然一体,于无声处即已是一件艺术品。而一旦音乐从这对小名琴的躯体里流淌出来的时候,其魅力才真正展露无遗。尽管Guarneri本身体积细小,但其均衡的全频特性,却令我为之拆服。在Mark Levinson前后级驱动下,Guarneri全频流畅自然,高、中音区反应尤其出色,重播人声、管弦乐等自然音响时音质至真,音色十分优美,且层次分明,现场感极强。低音虽然先天有限,但45Hz以上声域少有失真,正是我所认同的监听级书架箱设计理念之体现。我用声压计测量各个频率的分贝值,在50Hz以上几乎是一条匪夷所闻的平整直线,与Stereophile的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在我接触过的数量有限的音箱里,若仅以纸上测试结果论英雄,Guarneri可夺第一。
小名琴的盛名绝非止于纸上谈兵,如用它来播放小提琴音乐,以我的经验,的确无出其右者。众多乐器中我对小提琴有特别情结,因为它诸多方面与人声很接近,极具抒情性,某种意义上却更纯净。任何时候,坐在这对小名琴前,放上两张小提琴的唱片,如Andrew Manze演奏(Richard Eggar伴奏)的亨德尔小提琴奏鸣曲HWV 371,或是米尔斯坦演奏的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BWV 1001–1006,都会令我心神俱醉,仿佛即刻远离尘世。有时我也会拿出几盘小提琴发烧碟过一下瘾,例如意大利Fone出版阿卡多演奏的两张I Violini di Cremona克莱斯勒小提琴小品集,用Guarneri来重播再合适不过。这两张唱片录制于意大利小提琴圣地Cremona,录音演奏用琴皆为Cremona小提琴博物馆(Sala dei Violini)内收藏展示的名琴,录音制作的监听音箱就是永久放置于博物馆内的一对Guarneri。顺便说一下,这对Guarneri编号001,是Sonus faber生产的第一对Guarneri,被赠予Cremona小提琴博物馆,用来播放馆内收藏名琴的演奏录音,真正是物尽其用。在I Violini di Cremona Volume II的CD内页说明书上,就有这对001的倩影。而Guarneri编号002的主人,正是意大利国宝级小提琴家Salvatore Accardo阿卡多。如果继续细数下去,003归属另一位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Uto Ughi。004才轮到Sonus Faber自己留下,永驻本厂。从公开发行的005到后来的新款Guarneri Memento,我不确知Sonus faber一共生产了多少对小名琴。Guarneri以乐器制作方式人工生产,因而每一对的声音都不会完全相同。Sonus faber发烧友中较普遍认为初期制作的Guarneri最佳,我没有作过实际比较,未知真谬,但我毫不置疑本人有幸结缘的这对010号小名琴出色的音乐性。

这对小名琴的最佳用途,在我乃是重播真正十七、十八世纪名琴的录音。阿卡多在两张I Violini di Cremona的录音中,用了五把名琴,每一把的各自特点,小名琴均将其一一呈现。此类所谓名琴版的音乐唱片市面上不少,通常有多把名琴轮流亮相,我极为推崇的一张是马可波罗出版Kevin Mallon(凯文•马龙)指挥、吕思清与多伦多室内乐团演奏的维瓦尔第《四季》,不但琴声优美,其演绎也是我听过的《四季》中最得我心的。第一乐章“春”,吕思清使用一把1635-1640年的Amati,琴声柔媚细润,如清风拂面,满室鸟语花香,一片春天气息。接下来的“夏”和“秋”两乐章里,吕思清选用两把Stradivari,分别是1702年的Lyall和1714年的Jackson,音色精致透明,且极具力度,如王者驾临,最适合表现夏日突如其来暴风雨的动感及秋后天高云淡的宽广音域。我最为痴迷的“冬”之乐章,由一把名为Sloan的1742年Guarneri del Gesu演绎。这把Guarneri清冽、爽快,阳刚之中蕴含秀美,将严冬的寒冷,以及寒冷中的温暖与热情,传达得纤毫毕至。我曾有幸聆听过吕思清的音乐会,其中一次他用了另一把1742年Guarneri del Gesu,此琴曾为波兰小提琴家与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所有,因而别名Wieniawski。舞台上的吕思清神采飞扬,琴声生动亮丽,表现力极为丰富,时而低语耳旁,如泣如诉,时而清空高远,余音绕梁。这美妙的瞬间,如今得以在《四季》里再现,虽异曲而同工,唯有Wieniawski悄然变身Sloan……最后化身为眼前这对美丽的小名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