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nce I started collecting watches, I have been passionate with military watches, along with chronometers and chronographs. Among the military watches, besides Rolex MilSub and Omega Speedmaster/Railmaster/Seamaster 300 FAP/PAF/SAS… the fabulous Mark 11 from IWC and JLC have been my favorites.
近年来收集军表的人渐多。众多外形粗犷、以往不上台面的军表如今成了人们争相搜寻的目标,其中尤以二战前后的军表为甚,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的军表,技术素质和历史意义并存,同时兼具一定程度的稀有性。反映在市场上,最近二三十年来此类军表的价格已天翻地覆,并且趋势继续看涨。
说起来,我对军表的兴趣起始于一篇不完全相干的文章,那是John Davis几年前与Terry Russell合写的一篇精彩之作,标题为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一生最幸福的年代),谈的是IWC(万国)的经典手动上链Cal 89机芯。这篇文章对我的直接影响是,读过之后使我对Cal 89更加着迷,接着进一步无可救药地爱上了马克11。Cal 89体现高精度和高实用性的设计,是个极其成功的机芯,产量非常高,总数超过二十万枚,生产年代跨越半个世纪,可见于IWC许多经典表款,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马克11。马克11最吸引我之处,除了其历史价值、相对稀少的数量以及Cal 89机芯,还有它标志性的外形。那简洁大方的造型设计,永远不会过时,堪称一代军表典范。

IWC于1946年推出Cal 89,同一时期Royal Air Force (RAF) 英国皇家空军制定6B/346规格,征集新一代的飞行表,最终入选的有IWC(万国)和JLC(积家)。赢得合同后,IWC和JLC于1948年开始生产Ref 6B/346飞行表。IWC采用的就是新机芯Cal 89,而JLC更是专门设计制作出488 SBr机芯,机芯编号中字母S意指Stop即停秒,Br 意指Breguet即宝玑游丝。

Ref 6B/346按当时英军军表惯例以Mark (马克)编号,又名Mark 11(马克11)。6B/346规格非常严格,具体包括防水、防磁、防压(包括气压突然变化)的要求;表盘必须为黑色,时分针和刻度必须有夜光,以保证读时醒目;不锈钢表壳之下必须还有一层软铁内壳,结合表盘一起,保证防磁屏蔽。Cal 89和488 SBr各自以其精确坚固,达到6B/346规格要求,因而得以从当年各个厂家中脱颖而出。
作为高精度军用飞行表,马克11有空中计时器(Air Chronometer)的美称。马克11由英国国防部(MoD)采购发放军中,第一批在1949年首先服役于英国皇家空军(RAF)。后来,马克11也装备于英联邦其它国家的空军,包括澳大利亚皇家空军(RAAF),新西兰皇家空军(RNZAF)等。当年英国皇家空军为其官兵也配备有其他型号的军表,譬如6B/159(Mk VII) 、6B/542、6B/234(Mk VIII) ,但这些表的素质都不如马克11。通常只有领航员、机长和正驾驶员才配备马克11。

装备在马克11上的Cal 89是军用版本,测试比一般民用版本更加严格,外观上,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军用Cal 89机芯上刻有代表英皇冠的箭头标志,这个箭头和马克11表盘及表背上的箭头一样,是英国国家财产的标志。不过不是每个军用Cal 89机芯都刻有箭头标志,一个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它只出现于1947至1952最早五年之间出产的马克11,这样的Cal 89约有七千余枚。IWC为英国国防部生产马克11直到八十年代,总产量不详。而JLC生产马克11的时间则短得多,其中为英国皇家空军提供马克11总共不过两年,不久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又向JLC订购了一批,此后即停产。据统计JLC生产的马克11总数有2950只,相对而言是个很小的数量。很长一段时间,在IWC马克11的盛名之下,JLC马克11好似隐身江湖,不为人们所知。近年来,拜当今资讯发达所赐,随着军表热,JLC马克11逐渐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为收藏者所推崇。

IWC和JLC的马克11根据年代不同,在盘面上均有变化。最广为人知的IWC马克11盘面同时印有12点位的三角标志、下方的箭头标志、以及6点位上方的T字夜光标志。这种RAF盘面虽然产于1963年后,但也常见于早期IWC马克11,原因是当这些表后来返修时,盘面都被更换。尽管古董表的表盘最讲究原汁原味,但作为军表的马克11似乎是个例外,原因之一大概是那个时期的军表,返修换面是很常有的事 — 毕竟,这仍旧是原装表盘。JLC马克11因较早就停产,盘面极少出现T字夜光标志,大多数是12点位的三角标志加箭头标志的那种。
除了表盘,各个时期马克11的指针也不尽相同,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平头时针,同时见于IWC和JLC。另外,表后盖的刻字也以各个使用部队为准采取不同的格式,其中RAF的格式是上方箭头标志,当中6B/346,下行刻以当年生产编号以及生产年代。
我手上的一对IWC和JLC马克11得来颇费周折,它们碰巧来自同一位前主人,任职于维也纳交响乐团(Wiener Symphoniker)的一位小提琴家兼音乐教授。这位音乐家的一大业余爱好是飞行,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爱好就是收集飞行表。他的收藏中不乏精品,包括这两只马克11以及一只最初原版的浪琴Lindbergh。我有缘从他手里得到这一对马克11,通过另两位未曾谋面的朋友(其中一位是演艺界名人,也是表迷;另一位则是一大表商)相助,两只表一路途经维也纳、慕尼黑、洛杉矶,最后安然到我手中。
这两只马克11都是英国皇家空军(RAF)版,其中那只IWC为1951年产,毫不奇怪,表盘已换成1963年以后的T字面。这样的组合正是我期望的,因为这种盘 面最为我喜欢,而另一方面我又希望表本身是早期的,机芯刻有箭头标志。不过,我并非一味追求早期机芯,因为早期的Cal 89也可能有别的“缺陷” — 最初服役于英国皇家空军的IWC马克11,只有一部分具有停秒功能,另一部分则没有。大约1950年后,所有的IWC马克11才都具备了停秒功能。很高兴,这只IWC马克11有我想要的停秒功能。
JLC的488 SBr机芯,前文已提到,顾名思义,具备停秒功能,因此所有的JLC马克11都有停秒功能。这一只为1948年产,表盘为最常见的不带T字的三角12加箭头MoD 面,美中略有不足的是,可以看出表面和指针的夜光部分被翻新过。
拿到表后,我就去找我的朋友John Davis帮我打开表盖检查。检查的结果令我十分满意,机芯不但完全原装,品相上乘,并各自刻有原版机芯号,而且运行情况良好,心脏起搏有力,唯一机油不足,这与我的佩戴使用感受正好一致 — 走时精确,但能量储存明显不足,看来只要经过洗油维护,这两只曾经沧桑的马克11又将再度焕发青春。


两只马克11孰优孰劣,我无意作此比较,因为两者我都钟爱,在我看来都是经典。打开后盖看运行中的机芯,和静止照片的感觉又大不一样,若是在显微镜下,更能极大感受到Cal 89和488 SBr的美轮美奂。如果说Cal 89体现的是一种经典的简约和实用美学,那么488 SBr更有一种奇趣之美,那个显著的停秒装置,亦见于JLC同时期的其他几款高级机芯,非常别致。单从稀有程度上看,JLC的马克11无疑即比IWC马克11更加珍贵,但可惜多年来名气却远不如IWC,并且后继无表,就此断了香火,实为一大遗憾。
与此同时,IWC的马克系列却是十分兴旺。除了长期大批供给军方,IWC的马克11也出过民用版,表盘上没有箭头与T字标志,配备于民航飞行员。马克11军表于1981年从英国皇家空军退役,此时IWC的马克飞行表已非常出名,因此IWC干脆接着自己出了马克系列,接替马克11的是马克XII(按既成约定,除马克11外,其他各款马克表皆以罗马数字而非阿拉伯数字命名),于1993年推出,采用了JLC的889自动机芯(IWC机芯编号884/2),表盘与IWC民用版马克11相似,只是多了日历,在3点位。1999年,IWC推出下一款马克XV(13和14这两个在西方和东方分别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则被跳过),表盘设计不变,表径则增大到38mm,机芯变为Cal 37524,基于坚固可靠的ETA 2892-A2。最新款马克XVI于前年推出,表径再度增加,至39 mm,机芯是基于同样ETA的Cal 30110,但这一次表盘指针随着大表径改成了类似当年Big Pilot(大飞行表)的菱形针。
若以马克11为分水岭,往前算, IWC还可追溯到马克X (WWW)和更前的马克IX (Special Pilot),但严格说来,马克11才是IWC马克系列的第一代掌门,也是IWC最后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军表。IWC的飞行表历经半个多世纪,早已闻名天下,每一款都有死忠表迷。对于我,最爱依然还是马克11。
参考文献及网站:
1. Matthias Christian, Thomas Koenig and Greg Steer, ‘Man is Not Lost’ — an Account of the Mk 11 Navigational Wristwatch, Horological Journal, January 2004